黄晓捷:弃学从商是我最大的投资

2008-06-01

要像对待父母养老的钱一样对待投资者的每一分钱。我和我所投资的每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都能成为很好的朋友。20年后的中国证券市场和产业领域,才会是真正的风起云涌,波澜壮阔。

九鼎投资总裁黄晓捷有着中国PE界的两个“之最”:中国最年轻的PE经理(1978年生),投资效率最高的基金经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缔造了自己的投资团队,募集了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并完成了对多家优质企业的投资,其中包括金杯电工(电线电缆行业中部地区排名第一)、佰利联化学(钛白粉行业全国排名第三)、领亚电子(电子连接器行业全国排名第一)等,并将其中的数家企业推向了IPO的快车道。如此短的时间和如此快的身手在才人辈出的中国投资界也只能用“后生可畏”来形容。

黄晓捷早年曾为“中国金融界黄埔军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硕士博士两轮考试状元,毕业即留校任教,很快任职处长,在投资理论、农村金融两个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崭露头角。在仕途与学术都一片光明时,他却出人意料地辞职离去。问及缘由,他的回答简单明了:“因为我喜欢投资,思考投资,而且我觉得我基本明白了投资的道理,时代恰恰有如此巨大的机遇,所以我辞职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实践自己单一的人生目标。仅此而已。”

辗转获得黄晓捷年前的辞职信,“过往十年,我自弱冠及而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皆围绕研究生部而展开......至今日,出于个人私念之考虑,我请求辞去目前之职务、工作,将全心致力于个人投资事业之发展......”言辞寥寥,心迹了然。黄晓捷强调,单一的目标是人生成功的基本要素,这就像企业很难做好多元化经营一样。“毫无疑问,在投资中,行业的选择无比重要。选择PE行业,是我最大最彻底的投资--把我自己投资了。”

对于年轻,他回答“投资的智慧不是和年龄成正比的。我倒认为,就投资而言,生理年龄之外,更多的要看他对投资思考的深度与广度,看他是否想明白了投资的道理,是否形成了正确的投资理念,并决心贯彻一生。”黄晓捷言谈举止间流露出与他的年龄不甚相符的朴素、持重和坚定,令人印象深刻。

“在中国的未来十年,经济的稳定增长、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为VC提供了沃土;而证券化是不可逆转的大势,这为PE创造了巨大的行业机会;之后,紧随着国有企业的退出与第一代民营企业创业者的离去,并购必将兴起。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证券化的推进,决定了PE的行业前景,这是历史的必然。而中国的黑石、红杉和凯雷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得以参与创造历史,何其有幸!”谈及中国PE行业的前景,他淡然而坚定。

6月2日,九鼎投资在成都新募集了一个主要投资于成都地区的区域性基金。黄晓捷表示,今年10月他们打算再募集一个10亿元规模的基金,“目前我们规模居中,但我们希望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投资业绩也要居中,不是中等,而是中流砥柱。”

投资胜在不输

《数字商业时代》(以下简称DT):股市跌了一半多,但股市市值的蒸发似乎未影响到PE市场的资金流动性,PE机构之间的竞争仍然残酷激烈,国内大大小小的PE机构可能有数百家之多,你是否意识到了生存的紧迫感?

黄晓捷:你提到的问题很重要,其实我每天都要考虑自己怎样生存下来,不管外部条件多么乐观,我每天都要强迫自己思考这个问题。

有人说,只有曾经破产的人,才会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手里的每一分钱。与一些跌宕起伏的人相比,我受的挫折太少,正因为如此,我才特别担心自己缺乏对风险的考虑,缺乏在极端情况下的生存能力,才会每天都提醒自己首先要思考生存的问题。虽然我一直比较顺利,但我其实是一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人,或许正因为如此,我过去才能一直比较顺利。在我们的团队中也有一些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同事,在这方面,我们彼此是有益的补充。

在实践中,我们会努力让自己尽量不犯第一类错误,也就是说不把钱投到坏的企业中去,为此,我们宁愿放弃一些看似诱人的投资机会。投资胜在不输,这是无比正确也是无比重要的。

DT:那你是怎么平衡收益与风险的?

黄晓捷:这个问题是投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我看来,风险并不可怕,如果害怕风险,你只能去买美国国债,但对投资管理人来说,如果都去买美国国债,那就太失败了。对投资而言,承担风险是必然,其前提在于,第一,你必须清楚风险所在;第二,你要明白怎样去控制这个风险;第三,这个风险必须是自己能承担的。伟大的投资是一种煎熬,因为在投资前,你要痛苦地思考甚至经历漫长的等待;伟大的投资也是一种快乐,因为你已经明了风险所在,在投资后你就能坦然地承担风险并享受相应的收益。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提醒团队的每一个人,要像对待父母养老的钱一样对待投资者的每一分钱。正由于此,尽管我们投资的时间不长,业内普遍认为我们的投资是稳健型风格,这也正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

DT:2007年以来,PE市场的投资价格持续走高。现在,实体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宏观经济在紧缩,但企业家的心态似乎还停留在2007年的泡沫时期,对市盈率的预期很高,你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对矛盾的?

黄晓捷:你提到的情况的确存在,有一些企业家总是希望用6000点的股价来衡量自己的私募股价,但目前也有一些投资者愿意出高价入股。 我认为,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还会继续向价值中枢靠近。短期看,股市是投票机制;长期看,股市就是天平。相对应,一级市场应该有一个相对应的、合理的价格。从而,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比值。

投资管理人是投资人和企业的桥梁,他既要对投资人负责,也要对企业负责。过高的价格和过低的价格,都是不负责任的。在我们投资的实践中,我们不会接受过高的价格,也不谋求低价,而是希望能以相对合理、公正的价格获得企业股权,并通过共同的努力创造企业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盈利是可期的、风险是可控的、合作是愉快的。


享受股东权利更要承担股东义务

DT:很多PE机构困惑的是如何处理和被投资企业的关系,有的干脆不闻不问,有的则是过多地参与到企业的日常事务当中。对此,你是怎么处理的?

黄晓捷:中国人有一句古话,过犹不及。这说明对被投资企业不闻不问或者过分参与都不正确。

我始终强调,对基金管理人来说,投资一个企业后,除了享受股东的权利,更要承担股东的义务,要共同把企业做好。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投资的一个企业要贷款,比如要1个亿,我占了20%的股份,我觉得我起码要想办法去贷款2000万,做不到,我就会很不安心。我想这是每一个股东应该承担的责任。

从实践中看,因为我们投资的企业都是比较成熟的企业,企业的管理团队在过去的实践中已经证明了是行业中最优秀的,我们通常不会干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在其他一些方面,比如为企业提供上市协作,并购安排,融资渠道,改善公司治理,优化盈利模式等等,因为我们资源比较多,经验也更充分,我们通常会多承担一些责任。

其实和被投资企业的交往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和我所投资的每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都能成为很好的朋友。事实上,我投资的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后来又成为了我的有限合伙人,反过来成为了我事业的投资者。所以说,投资是一个强正反馈的事情,你做得好,就很容易做大;做不好,很快就消失了。

DT:现在我们看到很多PE机构处理不好跟投资方的关系,有时候投资方突然撤资,甚至于自己去做PE。

黄晓捷:你说的问题在行业应该是存在的,但不会是普遍性的。

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作为管理者,我们会首先审视自己,最起码在这个特定的阶段,我没有能获得投资人足够的信任,问题没有处理好。但我想,对我和我的团队而言,投资事业是终生的,我们会坚持自己的理念,用时间证明信任我们的投资人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实践中,我们很强调投资人的选择和沟通,我们不会为了做大基金的规模而盲目吸纳投资人。宁愿基金规模小一些,也需要大家能统一思想,坚守共同的投资理念。我从来不会觉得一个好的PE基金要特别刻意地做大规模,只要坚守正确的理念,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会成为一家最好的公司。你要明白,对投资而言,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


期待20年后的并购市场

DT:从你们披露的情况看,你们主要集中做PE投资,你们在企业发展的前期是否也有投资?

黄晓捷:就投资而言,必然在风险相同的条件下选择收益最高的;或者在收益相同的条件下选择风险最低的。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看,由于证券市场发展还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有很多优质的企业还没有走向IPO,对这样的企业投资,是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这就为中国目前阶段的私募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投资机会。我们作为投资管理人,在当前当然会首先选择这样的企业投资。

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随着市场的发展,PE的利润率在可以预期的时间里将会持续下降,最终只能获得市场的平均利润。这就要求投资管理人必须走向企业的前端,也就是风险投资阶段。但如果不作好准备,当未来需要我们走向风险投资的时候,我们就会手足无措。所以,在目前这个阶段,尽管我们认为当前在中国做风险投资的基础还不很好,我们仍然会做一些,目的主要是积累一些经验。

我们的团队对PE的信息获取,项目判断以及推向IPO有一些优势,但就VC而言,我们的经验还很不够。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对VC项目的投资,不会用募集来的投资者的钱,主要是管理团队自己的资金。经过几年的积累,等我们对中国背景下的VC投资模式成熟了,我们才会扩大规模,募集相应的VC基金。

DT:你曾提到,随着国有企业的退出与第一代民营企业创业者的离去,并购必将兴起。这是否意味着,并购基金将是你的下一个目标?

黄晓捷:当前中国的并购市场还不成熟,从去年的数据看,仅有8%的项目是和并购相关的,其他都是基于VC和IPO的。但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我判断,大约20年后,中国的并购市场一定会发展起来。为什么呢,我觉得有三个基础条件到时候将会具备:其一,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投资基金本身能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而只有大规模并购才能容纳如此巨大的力量,这是并购的推动力量;其二,20年后,在竞争性行业中,国有企业会进一步退出,而民营企业的创业者(他们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业,到那个时候已经七八十岁了)到时候基本都会退出企业的舞台,这就能提供并购的标的;其三,中国的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垃圾债、高杠杆融资等将成为可能。基于以上三点,我认为,20年后的中国证券市场和产业领域,才会是真正的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而我们恰恰能经历这么一个时代,真的很幸运。所以,我们现在也在研究上、产业上积极做准备。二十年磨一剑,我很虔诚地期待着那个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时代。

黄晓捷小档案

四川资中人,金融学博士,曾供职于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后创立北京惠达九鼎投资管理公司,发起并管理了多个股权投资基金。他还是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理财规划师标准委员会教材组委员(投资分析),有多本金融专业书籍出版,包括《投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