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投资未来论坛重磅】何亚非:一带一路与全球化

2017-05-28

本文系外交部前副部长何亚非5月25日在2017·九鼎投资未来论坛上的演讲,经作者本人审订。


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一带一路”与全球化。“一带一路”与“未来论坛”这个题目有很强的关联。所谓未来论坛,就是你怎么看世界的未来,要了解“一带一路”,我们首先要对当今世界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


全球化进程面临的挑战

我想从两个方面给大家做介绍,一个是全球化,一个是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两个国家的关系。美国发生了自身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重大的社会政治生态变化,这个变化来自什么地方?我觉得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是全球化,新一轮全球化是1950年代开始的,美国是主要的推动者,也是主要的获利者。由于整个体系都是美国设计的,所以美国人讲全球化就是美国化。现在全球化发展到今天有很多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么大体量的新兴经济体参与其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化的方向。另一方面,全球化本身规律就是全球范围资源的流动,全球生产链、价值链的转移一定会导致某些产业,特别是中低端的制造业往有成本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美国、欧洲都是如此。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应该扭转全球化的趋势。美国总统特朗普现在要重振美国制造业,他签行政命令的时候旁边站了几个煤矿工人,说要把他们的工作找回来,这是不可能的,这是逆全球化。但是全球化过程中,确实产生了社会公正问题。效率和公平,这是一对矛盾。市场机制带来了效率,但公平的问题政府要出面解决,美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围绕着公平的问题,欧洲做了一些努力,但是政府现在逐渐承担不起。还有一种情况,就像美国那样,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这就导致了社会的分裂,社会基层特别是资本跟劳动之间产生矛盾,有资本的人他的收益永远要超过只能出卖劳动力的人。当然,有技术的人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如果你只会炼钢铁,那就不行了。这个需要政府来解决,进行社会再分配,对社会底层进行托底。其实中国一直在这方面做努力。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在脱贫方面、克服地区发展不平衡方面都在不断努力。现在全球范围内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出现,这些都与效率、社会公平公正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这可能永远是政府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现在这个问题的出现,不仅仅属于经济范畴的事情,已经开始改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生态,甚至威胁到它的政治体制、机制。可以说现在西方在经历一场制度性的危机。

最近《外交》杂志有一系列的文章讲美国所主导的全球治理秩序,美国一直以来在推动全球自由秩序,或者说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体系,现在受到了两面夹击。一方面,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开始对国际体系有自己的想法,有些西方学者把中国称为“修正主义者”,要修正现有的国际秩序。另外一个危险来自内部,特别是像特朗普这样的领导人。特朗普所有的表述包括深夜写的推特,都是跟美国所倡导的基本理念相违背。所以美国人很担心自己所创造的自由民主体系会崩溃,会被中国取而代之。

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不仅仅出现在美国,欧洲也很普遍。前不久我们担心法国的大选,幸好马克龙异军突起,挽救了法国,挽救了欧盟,如果勒庞获胜,她第一条就说要退出欧盟,法国一退出欧盟,全球化进程起码短时间内会彻底地停止。西方政治生态发生了变化,自然会影响整个国际形势和世界的走向。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过去西方给出的全球经济管理和治理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在座有很多经济专家,知道过去的凯恩斯主义,也知道从里根、撒切尔开始,西方走的是大市场小政府路线,或者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经济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他们从拉美开始给出的一个药方就是华盛顿共识,彻底的私有化,让资本毫无阻碍的的进入市场。在这个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世界经济这些年来确实累积了很多问题,概括起来有两点,一个是世界正在脱实就虚,脱离实体经济的轨道,慢慢向虚拟经济发展,两者不太平衡。我不去评论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一定要有,但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美国倒过来了,由此爆发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有一点,发展中国家在碰到经济困难的时候,西方给出的解决方案并不适合这些发展中国家。因为这种解决方案要使货币贬值,打开资金市场,彻底私有化,结果往往是经济不仅崩溃了,资产价格像也过山车一样,财富被洗劫一空,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证。


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扮演的角色

面对这么一个国际形势,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有发达国家都在质疑,这个世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全球经济的指导思想还灵不灵?这个问题很大。不妨再来观察世界的另外一面,就是世界力量格局的变化。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特别是中国这些年来的发展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国走的是一条有别于经济新自由主义的道路。我觉得我们很有必要回顾一下这十年以来中国的发展。

关于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有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第一句话是:“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第二句话是,“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第三句话跟中国梦有关系,“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这三句话中可以体会出中国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中国跟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我想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根本性的转变可能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表现等。2008年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转折之年。

过去无论是汇率出了问题,全球资金有什么问题,还是经济有什么大的起伏,都是美国为主的西方七个国家在讨论解决办法,没有发展中国家的份。2008年出现了世界金融危机,这个时候连美国也觉得G7不行了,需要一个新的全球治理、经济治理的“指导委员会”。于是大家都想到了G20,20国集团是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成立的一个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的年度论坛。

为什么选择了G20作为全球经济的指导委员会?因为G20的组成是相对平衡的,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各占一半,反映了世界力量格局的变化。记得当时11月15号在华盛顿开第一次G20峰会,印度时任总理辛格进入会场以后看到大圆桌上有印度的名牌放在那里,很有感触,他对其他部长说,印度终于坐到主桌上了。我们听了心里也有很多说不出来的感觉。坐在主桌上,意义不同,表明历史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接着到2009年,当时不是每年开一次峰会,而是峰会不断开,因为金融危机并没有得到解决,市场一片恐慌,不断地出现金融危机,而且出现了国家要破产的局面,希腊等国要破产。国际金融制度的设计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内部有央行,发钞票就可以解决问题。国际上救一个国家破产的时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以最后贷款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第二次伦敦峰会是2009年,英国主持,主要目的就是要筹钱,扩大IMF救助的盘子。当时想增加到5000亿美元。英文有一个词“口袋很深”(have a deep pocket),当时各国都认为口袋很深的是中国,希望中国带头。中国跟全球化的关系,中国跟其他世界经济体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是在这个体系内发展的。作为体系的组成部分,如果这个金融体系垮了,贸易体系垮了,受害最大的可能就是中国。最后结论就是救别人,救世界,就是救自己,这就是全球化。在这个认识基础上,中国决定出资不多于总数的10%。

这可是利好消息,股市上来了,市场信心也有了,结果那次峰会总共筹集了11000亿美元。这些数字都是承诺,其实市场是靠预期在运作的,不需要真金白银,它只要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足够的能力去救,那么这些像希腊这些国家要发新债券的时候,利率就会往下降,成本就会往下降,就会有能力再发债,市场也有信心了。2009年,中国起了一个带头的作用,现在经常讲中国是不是发挥领导力,我觉得领导力、领导作用从2008年、2009年就已经开始了。

接下来2009年还有一次峰会,在美国匹兹堡。中国提出了一个改革方案,希望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份额。当时中国占了3.9%左右的份额,美国有控制权,占到17%多,这个规则是美国人制定的,这两大国际金融机构的体系不是一人一票,而是按照权重分配的,所有重大决定必须由85%的权重投票通过。这就是美国人一家有否决权。举这些例子是说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转折是在积累一定力量以后,再碰到突然性事件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到后来,G20去年开了杭州峰会,到今年年初1月份在达沃斯,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倡议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看出中国对全球治理思想的贡献。

这两面一比较,可以看出整个世界形势的变化,西方所遭受的挫折,以及中国力量的上升,中国份额、中国话语权的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带一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来的。“一带一路”首先是国内的发展战略,我们提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重工业基地的振兴,还有上海、天津等众多自贸实验区可复制经验的创新,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新的发展战略,创新发展、产业革命、供给侧改革等等。同时,它是创新全球治理,提出了共同发展的新国际合作模式。

?

“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全球发展新模式

我们看一下“五通”,政策沟通放在前面,然后是基础设施的连通,再是贸易畅通,资金流通,最后是民心相通。这五个方面不单单是基础设施和资金的连通。政策沟通非常重要。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招待会上说,“一带一路”峰会,跟中国签了共建协议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达到了68个,这就是政策协调的结果。政策沟通的核心是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这点过去西方是没有做过的,西方资本输出不管某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是什么,你要贷款,需要资金,那就得按我的规矩办,至于你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你的想法并不重要。中国现在做的是要找到中国的发展战略和这些国家的发展战略的对接面。所以我跟企业家说,你们投资要考虑投资国的发展战略,而且要找到这些发展战略跟中国发展战略的对接面,这样的投资就投对了方向。

还要考虑民心相通。我觉得习近平主席并不仅仅是指民间的交流,而是指整个社会文化、文明、宗教相互的融合。譬如,有人说中国金融要走出去,不仅仅要考虑美元金融体系,因为东南亚主要是美元体系,还要考虑伊斯兰金融体系,怎么跟伊斯兰金融对接。我不是金融专家,但我认为有点道理,值得思考。当然,我们投资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民生方面。我们企业有些大的项目为什么停了?除了地缘政治原因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民众的关系,没有充分考虑民意基础,所以我觉得,在思考“一带一路”,利用“一带一路”走出去,扩大经济交往、新的国际合作的时候要做各个层面的分析。地缘政治、经济合作、这些国家的发展问题、社会民生、宗教、环境问题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考虑。


特朗普上台后的中美关系

现在大家都比较关心特朗普上台以后,中美关系究竟会怎么走。

中美关系这四个月总体沟通不错,特朗普跟习近平主席见了一次面,谈了七个多小时,通了几次电话。这次高层会晤建立了四个对话机制,包括全面经济对话的机制。经过百日贸易谈判,达成了十点计划,涉及金融、农业、能源领域。双方达成了相互妥协。两个大国避免了大的经济摩擦和贸易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双方有一个基本共识,用习主席的话来说,就是合作是中美唯一正确的选项。这点共识非常重要,因为这十几年来世界上吵吵囔囔,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核心问题就是一个新兴大国和首冲大国的关系应该怎么处理。美国过去二三十年的基本外交政策思想是新保守主义,或是进攻性新保守主义,认为新兴大国是不可能和平崛起的,力量强大了以后一定想当地区的霸权,这就会和美国的主导地位发生冲突。这种对中国的看法其实是错误的。


中国新的天下观

最后,我们要从习近平主席对全球治理的新思想中,看到中国正在形成新的天下观。十八大以来,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而且“一带一路”不是一个短期项目,而是长期的,涵盖面广,跨领域的大思路。期间中国坚定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大,给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扶贫事业、妇女事业等都有大量支持,所以中国对现有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体系是坚决支持的。第三,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思想,因为现在国际安全体系是以美国军事同盟为支撑的。我们要建立的体系是叫做伙伴关系网络,现在有多少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了呢?去年统计已经有90个以上。它是互利共赢,和平合作的。到2016年中国举办G20杭州峰会,2017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从中确实可以看出中国的新的天下观,就是说对如何治理天下,中国提出了一套想法。当然这一套我们正在实践中,国际社会怎么接受,或者怎么让国际社会很好的接受中国的观点和想法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这个过程恰恰是中国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过程,也是中国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时推进的过程。

谢谢大家!